每每到氣候溫差大的季節,救護車聲總是會在凌晨響起……除了惡性腫瘤外,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而與心血管疾病最為相關的高血脂症更是增加罹病風險的主因。因此如何從源頭控制血脂代謝,如何提早發現、提早預防一直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首要目標!以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如何控制血脂問題。

血脂是什麼?

血脂就是我們俗稱血液中的脂肪,包含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磷脂質和脂肪酸。這些脂肪不溶於水,像是膽固醇就必須和脂肪酸和蛋白質互相結合成脂蛋白,才有辦法在體內做運送。隨著脂蛋白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成不同密度的脂蛋白(1)

脂蛋白種類 乳糜微粒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 高密度脂蛋白(HDL-C)
來源 小腸 肝臟 血漿 肝臟、小腸、血漿
尺寸(nm) 75-1200 30-80 22 5-12
密度 <0.95 0.95-1.006 1.006-1.063 1.063-1.210
蛋白質(%) 0.5-2.5 7.7 24 52
脂肪組成(%)
三酸甘油酯
膽固醇酯
 
84
8
 
50
23
 
8
50
 
4
30

 

血漿中攜帶血脂的脂蛋白有三個重要的功能性就是:

  1. 攜帶三酸甘油酯從小腸到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
  2. 攜帶膽固醇到需要的組織
  3. 回送多餘的膽固醇回肝臟儲存(1)

高血脂症是什麼?

高血脂症就是血液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增加,或脂蛋白增加超出正常範圍,可以靠抽血檢驗測量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大多是可以由公式計算而來(2)。臺灣有關血脂正常範圍訂定是參照美國「國家心、肺及血液組織」在2001 年發表「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之成人治療準則第三次會議報告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3),各個標準如下:

ATP III之血脂分類標準 單位:(mg/dl)

1.總膽固醇(TC) 理想濃度 邊際危險濃度 高危險濃度
<200 200-239 ≧240
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理想濃度 接近理想/近乎理想 邊際危險濃度 高危險濃度
<100 100-129 130-159 160-189
3.三酸甘油酯(TG) 理想濃度 邊際危險濃度 高危險濃度 極高危險濃度
<150 150-199 200-499 ≧500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理想濃度 危險濃度
男性:≧40 女性:≧50 男性:<40 女性:<50

 

因指標有很多個需要綜合評估,所以有關高血脂症的細分類也有所不同。在臺灣高血脂防治手冊中,血脂異常分類為以下3類,故只要符合以下血脂濃度,即為高脂血症(4)

分類 血脂濃度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mg/dl
混合型高脂血症 總膽固醇(TC)≧200mg/dl且三酸甘油酯(TG)≧200 mg/dl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三酸甘油酯(TG)≧200 mg/dl且合併TC/HDL-C≧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 mg/dl

高血脂症風險因子?

造成高血脂症的風險因子有很多,研究發現以下都是高風險族群:

  • 年齡,年紀越大血脂越高

  • 性別(更年期後女性)

  • 家族遺傳

  • 肥胖、飲食習慣(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運動習慣

  • 飲酒、吸菸

  • 慢性疾病如:膽管阻塞、慢性腎臟病、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

  • 藥物(避孕藥、利尿劑、抗排斥藥物)

其中家族遺傳是相當常見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有學者也建議早期診斷有高血脂症的家族病史對於預防和降低高血脂症造成的心血管病是很重要的方式(5)(6)

高血脂症狀有哪些?

大多高血脂症沒有明顯症狀或是不舒服,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家族性遺傳高血脂症的患者皮膚或皮下組織或肌腱會出現黃色瘤(Xanthoma)或黃斑瘤(Xanthelasma),而且也表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大為增加(7)

嚴重高血三酸甘油酯症患者抽血離心後,血漿會呈現混濁乳粉紅奶色,即稱之為乳糜血(8),當三酸甘油酯濃度超標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能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增加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罹患風險,當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500mg/dl更有可能會併發急性胰臟炎(9)

高血脂會造成什麼風險?

高血脂症會讓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風險上升,造成心肌梗塞或者是中風。研究顯示家族性遺傳的高膽固血症會增加年輕時就會發展出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成因,是由於高血脂是體內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脂蛋白代謝失衡,提升LDL-C在動脈內壁堆積脂肪斑塊,降低HDL-C清除膽固醇的能力,增加血管粥狀硬化,進而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10)

降低血脂的方法

關於降低血脂的飲食方式在「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之成人治療準則第三次會議報告(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中給了基本的建議,可以給高血脂患者參考(11)

  • 體重過重的病患建議可以透過降低熱量攝取、增加運動消耗來做體重管理

  • 體重管理避免體重增加是首要目標

  • 想要降低LDL在飲食中必須嚴格控管飽和脂肪佔總熱量7%以下

  • 降低反式脂肪的攝取

  • 每天膽固醇攝取要低於200毫克

  •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量建議達一天熱量的20%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量建議達一天熱量的10%

  • 醣類須限制佔一天熱量的60%,如果患者有高三酸甘油酯或低HDL-C時,醣類更要限制在一天熱量的50%。醣類來源建議主要來自全穀類形式。

針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必要營養素像是維生素、礦物質、Omega-3 脂肪酸和抗氧化營養素,如輔酵素Q10等,大多數是與降低LDL-C和三酸甘油酯為目的。像是Omega-3 脂肪酸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已有完整且長久的文獻支持,針對高血脂症和高血壓患者的研究也有較明確的指標,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每日可以攝取1公克的EPA+DHA還保養心臟,較高劑量的Omega-3 脂肪酸(每日2-4公克)對於降低高三酸甘油酯濃度和降血壓有幫助(12)

東方料理會使用的紅麴,裡面有效成分Monacolin K對於降低高膽固醇血症是非常有幫助的(13)。Monacolin K其作用類似高膽固醇患者所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成分史達汀(Statin),可以抑制膽固醇合成時所需要的HMG-CoA的活性,因此其對於降膽固醇很類似的功能,因此有許多研究發現每天補充5-10毫克的Monacolin K就有降低膽固醇的效用,也有學者用降低劑量每天3毫克的Monacolin K也發現對於降低LDL-C和總膽固醇有顯著的意義(14)

高血脂症的病況必須提早發現提早控制,一但經年累月疏於控制,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致命風險是許多家庭無法承擔的。因此,從平時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開始調養,並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您遠離高血脂導致的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三高飲食要注意什麼?營養師告訴你3個有效降低的方法

延伸閱讀
  1. 血液循環不好怎麼辦?可以吃什麼食物幫助與改善末梢血液循環?
  2. 三高飲食要注意什麼?營養師告訴你3個有效降低的方法
  3. 什麼是高血壓?正常標準範圍?有哪些症狀?6招快速降血壓的方法

聲明:(本站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並不代表是正確、完整、及時、適當。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遺漏不負任何責任,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建議就身體狀況,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切勿拖延與濫用。)

1. Kroon PA, Powell EE. Liver, lipoproteins and disease: I. Biochemistry of lipoprotein metabolism.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2 Mar-Apr;7(2):214-24. doi: 10.1111/j.1440-1746.1992.tb00965.x. PMID: 1571507.
2.Yu JN, Cunningham JA, Thouin SR, Gurvich T, Liu D. Hyperlipidemia. Prim Care. 2000 Sep;27(3):541-87,v. doi: 10.1016/s0095-4543(05)70164-0. PMID: 10918670.
3.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Guidelines
4.高血脂防治手冊-國人血脂異常診療及預防指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5.Stewart J, McCallin T, Martinez J, Chacko S, Yusuf S. Hyperlipidemia. Pediatr Rev. 2020 Aug;41(8):393-402. doi: 10.1542/pir.2019-0053. PMID: 32737252.
6.Mozaffarian D, Benjamin EJ, Go AS,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6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6;133(4):e38-e360.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350.
7.Zak A, Zeman M, Slaby A, Vecka M. Xanthomas: clin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relations. 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 2014 Jun;158(2):181-8. doi: 10.5507/bp.2014.016. Epub 2014 Apr 29. PMID: 24781043.
8.Dron JS, Hegele RA. Genetics of Hypertriglyceridemia.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0 Jul 24;11:455. doi: 10.3389/fendo.2020.00455. PMID: 32793115; PMCID: PMC7393009.
9.Valaiyapathi B, Sunil B, Ashraf AP. Approach to Hypertriglyceridemia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Pediatr Rev. 2017 Sep;38(9):424-434. doi: 10.1542/pir.2016-0138. Erratum in: Pediatr Rev. 2017 Oct;38(10 ):498. PMID: 28864733.
10.Karr 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hyperlipidemia. Am J Manag Care. 2017 Jun;23(9 Suppl):S139-S148. PMID: 28978219.
11.Eaton CB. Hyperlipidemia. Prim Care. 2005 Dec;32(4):1027-55, viii. doi: 10.1016/j.pop.2005.09.002. PMID: 16326226.
12.Jain AP, Aggarwal KK, Zhang PY.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5;19(3):441-5. PMID: 25720716.
13.Endo A. Monacolin K, a new hypocholesterolemic agent produced by a Monascus species. J Antibiot (Tokyo). 1979 Aug;32(8):852-4. doi: 10.7164/antibiotics.32.852. PMID: 500505.
14.Heinz T, Schuchardt JP, Möller K, Hadji P, Hahn A. Low daily dose of 3 mg monacolin K from RYR reduces the concentration of LDL-C in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intervention. Nutr Res. 2016 Oct;36(10):1162-1170. doi: 10.1016/j.nutres.2016.07.005. Epub 2016 Jul 27. PMID: 27865358.